会员您好,中国雕塑学会欢迎您!  [登陆]
会员官网 MEMBER ZONE
甘肃何鄂雕塑院hesculpture
http://hesculpture.csin.org.cn
我的文章My Publications
丝绸之路兮展望亚洲雕塑的未来— 崔泰晚(美术评论家 ․ 韩国国民大学教授)
甘肃何鄂雕塑院

丝绸之路兮展望亚洲雕塑的未来

               崔泰晚(美术评论家 ․ 韩国国民大学教授)

      大家好!我叫崔泰晩,我是韩国艺术评论家。
     我很荣幸在丝绸之路的中心——兰州,能够介绍以“丝绸之路兮展望亚洲雕塑的未来”为主题的学术报告,我想感谢何鄂老师给我的发言机会。

东晋的法显和尚在5世纪初经过西域去过印度回来后写的《佛国记》,7世纪中叶唐代三藏法师唐玄奘弟子记录口述内容的《大唐西域记》,723年新罗慧超和尚通过海陆去了印度后,727年通过陆路回到长安写下来的《往五天竺国传》,这些都可以是了解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和城市的人文地理、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的文献资料。20世纪初中国局势混乱,实地考察丝绸之路的西方国家很多探险家或考古学家,比如说斯文赫定(Sven Hedin)、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伯希和(Paul Pelliot)等读完《大唐西域记》后,走上了丝绸之路的古遗址挖掘。1905年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发现了《往五天竺国传》的写本残卷,后经中国学者罗振玉对照证明,写本残卷就是慧琳《一切经音意》中的《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可以说丝路史上慧超的登场,对韩国是一件扩大人们对丝绸之路关注的事件。虽然未回新罗于787年陕西省五台山乾元菩提寺入籍,但751年在塔拉斯和伊斯兰阿巴斯王朝派遣伊斯兰军交锋的高句丽后裔高仙芝将军一起以韩国人身份出现在8世纪中国历史,对韩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韩国学者认为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阿巴拉西亚宫殿壁画中头戴鸟羽冠腰佩环头大刀的两个人是高句丽使臣,而这幅壁画于7世纪所画,由此可以看出韩国人在慧超更早时期已经去过中亚。

丝绸之路不但是中国丝绸出口的贸易路线,也是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众所周知,汉武帝为了驱赶匈奴派张骞去西域,这为东西文化的交涉更加频繁提供了契机。通过丝路上负责贸易经纪的人,中亚和中东甚至希腊和罗马文化也都介绍了中国,包括类似丝绸的特色产品以及中国的文化也在西方世界被积极介绍。始于印度的佛教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可以说汉武帝开辟出来的位于河西走廊的许多城市都是佛教文化的历史见证。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刘家峡水库建设后必须坐快艇才能看到的炳灵寺石窟、敦煌的莫高窟、瓜州县的榆林窟,可称得上建在沙漠上的佛教美术博物馆。同时,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域南路和西域北路上的许多古遗址,比如说克孜尔千佛洞、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消失踪迹的绿洲城市楼兰、米兰、尼雅、丹丹乌里克,这些都足可以唤起对丝绸之路的浪漫幻想。

据中国文献记载,后汉的明帝梦见金人,有人解梦说“天竺有菩萨,身体金色,可飞天”,听后派使臣同僧侣去取经,后有了白马寺。这些是官方的记录,估计佛教应该在明帝建白马寺之前就已经沿着丝路传来。韩国从中国接受佛教是在高句丽小兽林王2年(372年)前秦王苻坚派使臣同僧侣顺道开始。这也是官方的记录,据推测顺道进高句丽之前佛教已经传到民间。不管怎么说韩国的佛教艺术和中国有密切关系,可以看出初期佛像受了北魏的影响。韩国佛教艺术兴盛的时期,唐代的影响也很大。可是庆州甘山寺出土的《庆州甘山寺石造阿弥陀如来立像》不仅和印度鹿野苑形式相关,还可以和炳灵寺169洞窟的如来立像相比较,由此可以知道佛像始于印度,然后经过位于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枢纽的石窟传到了朝鲜半岛。尤其是现位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犍陀罗(Gandhara)样式,通过庆州石窟岩雕刻可以确认经过中国传到了朝鲜半岛。中国的佛教雕刻可从云冈石窟昙曜5号洞看出,渐渐摆脱印度的影响形成中国特有的形式。同样,韩国的佛教艺术也慢慢地偏离中国的影响形成韩国特有的形式。

可知韩国传统雕刻大部分都是佛教雕刻,和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进入近代以后韩国已消失了过去佛教艺术的荣耀,但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占领时期主要是通过日本接受了西方国家的近代雕刻。之后韩国解放经过分裂和战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西化,一直专注于接受和理解西方现代雕刻。韩国的近代雕刻集中在学院派球状人体雕塑,那么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致力于接受抽象表现主义或抽象雕刻等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语言和形式。当然有像金钟瑛(1915-1982)这样的儒学传统基础上开辟的抽象雕刻,或也有像权镇圭(1922-1973)试图把新罗土偶以现代方式重新诠释的独特雕刻,这些都属于例外。

20世纪80年代以后韩国雕刻已脱离了西方雕刻的影响,比那些很多开辟独自世界的雕刻家形式更加丰富,呈现了摆脱传统流派的概念并向装置艺术扩散的局面。也就是说20世纪70年代韩国雕刻体现了可以和西方极简主义相比较的还原特征,那么到了80年代以后开始反思雕塑的存在并具体体现,从此由质量变为概念的症状更加明显。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趋势的雕刻在形态或材料使用上追求了冷凝和自我满足以及形式上的完整性,相反进入80年代后出现了新潮流,外形采用雕刻土、石头、树、青铜等传统材料。还有采用铁、有色金属、合成树脂、成品等的雕刻作品陆续发布。另外,可以发现结合使用异质材料,试图积极表现极简主义的苦行自抑概念。这些对雕塑的开放式思维扩散以来,好像执着素材主义和材料的拜物主义似的,克服借精巧技术的完整性等作为特征的现代主义雕刻,并用多元化要素表现了雕塑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随着装置概念的迅速崛起,替代了雕塑概念有了质的变化,这也是80年以后出现的韩国雕塑特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彩电、录音摄像一体机、磁带录像机的普及以后接着个人电脑扩散、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大众文化极速扩散,出现了韩国美术界积极接受后现代逻辑和大众文化的现象。可以说庸俗(Kitsch)和科技艺术的扩散就是这种文化现象的结果。特别是白南骏1984年新年伊始时利用人工卫星向全世界转播的《早上好,奥威尔先生》触发了对视频技术的关注,88首尔奥运会也对韩国美术向世界舞台迈步有着间接和直接影响。

此次参加兰州“丝绸之光”展览的韩国雕刻家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已形成自身雕塑世界的雕刻家,也是随着多元化雕塑分类瓦解过程中仍保持雕塑固有价值的雕刻家。他们的独自艺术世界不仅在韩国在国际舞台上都得到认可,可以说代表韩国的雕刻家。他们有创意和个性的雕塑将为掌握韩国雕塑趋势提供依据。韩国雕刻家将在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和中国雕刻家一起参展,具有特别的意义。过去丝绸之路为文化交流发挥核心作用,希望此次展览以雕塑作为媒介,也为新的中韩交流地平线提供重要机会。

丝绸之路绝对是中韩艺术的链环。我们通过丝绸之路,以温故知新的态度重新认真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并且为寻找法古创新的可能性而努力。可以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展望亚洲雕塑未来的路。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丝路之光 2015兰州中韩雕塑邀请展后记—亚洲雕塑研究会 会长 申 银 淑》 下一篇>>> 《甘肃雕塑在上海南京路亮相——何鄂》
中国雕塑学会版权所有